简述数控车床加工的对刀方法
数控车床加工的对刀是确保加工精度的重要步骤。常用的对刀方法包括试切法、对刀仪法和自动对刀法。试切法是最基础的方法,通过手动操作使刀具轻微接触工件表面,记录坐标值完成对刀。对刀仪法则借助专用设备,如光电对刀仪或机械对刀仪,能快速准确地测量刀具位置。自动对刀法则通过数控系统内置功能,结合传感器实现全自动对刀,效率高且适合批量生产。
无论采用哪种方法,对刀时都需注意刀具与工件的清洁,避免杂质影响测量精度。对刀完成后应进行验证,通过试加工确认尺寸是否符合要求。此外,不同材料和刀具类型可能需要对刀参数进行微调。掌握正确的对刀方法不仅能提高加工效率,还能延长刀具使用寿命,是数控车床操作中的关键技能之一。

数控车床加工对刀操作及工作原理
数控车床加工刀具操作与工作原理解析
摘要: 本文旨在详细阐述数控车床加工中的刀具操作流程及其工作原理。主要包括手工编程操作、程序调用操作、刀具对刀方法、刀位偏置值的修改与应用等内容。
一、手工编程操作 将编制的加工程序输入数控系统,具体步骤如下: 1. 启动数控机床:按下机床启动按钮ON,关闭程序锁定按钮OFF。 2. 编辑操作:选择MDI方式或EDIT方式,按(PRGRM)键,输入程序名,键入程序地址符、程序号字符后按(INSRT)键,键入程序段,输入程序段号、操作指令代码后按(INPUT)键。 3. 运行程序:开启程序锁定按钮ON,选择自动循环方式。
二、调用程序操作 调用已储存在数控系统中的加工程序,具体步骤如下: 1. 启动数控机床:按下机床启动按钮ON,关闭程序锁定按钮OFF。 2. 调用程序:选择MDI方式或EDIT方式,按(PRGRM)键,调用程序,键入程序地址符、程序号字符后按(INPUT)键。 3. 运行程序:开启程序锁定按钮ON,选择自动循环方式,并按自动循环按钮。
三、数控车床对刀操作 数控车床对刀方法主要有三种:试切削对刀法、机械对刀法和光学对刀法。 1. 试切削对刀法:通过计算换刀后刀尖位置误差ΔX、ΔZ,利用刀具位置补偿方法确定换刀后的刀尖坐标位置,保证切削加工精度。 2. 基准刀对刀操作:用外圆车刀切削工件端面和工件外圆,分别输入刀尖位置的Z坐标和X坐标。 3. 一般刀对刀操作:用切割刀的刀尖对准工件端面和侧母线的交点,输入切割刀刀尖所在位置的Z坐标和X坐标,计算换刀后一般刀与基准刀的刀尖位置偏差,并通过数控系统刀具位置偏差补偿来消除误差。
四、刀位偏置值的修改与应用 当车削工件外圆后,若发现工件外圆直径过大,可通过修改刀位偏置值来解决。例如,在X方向减小刀具位置的偏置值,从而方便地解决切削加工中产生的加工误差。
五、刀位偏置值的设置与应用 1. 用G50设置刀具的起点:将刀偏值设为零,操作较为复杂,但提供了手工调整起刀点的操作方式。 2. 用G54~G59设置程序原点:通过试切和测量,输入程序原点的坐标值,在加工程序中调用。 3. 用“工件移”设置程序原点:通过试切工件外圆、端面,测量直径,输入程序原点(工件原点)的X、Z坐标值,使X、Z轴回机床原点(参考点),建立程序原点坐标。
六、经确对刀 在零件加工余量范围内设计简单的自动试切程序,通过“自动试切→测量→误差补偿”的思路,反复修调偏移量、或基准刀的程序起点位置和非基准刀的力偏置,使程序加工指令值与实际测量值的误差达到精度要求。
七、结论 本文详细介绍了数控车床加工刀具操作与工作原理,为实际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。在实际应用中,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对刀方法,以提高加工精度。
评论 ()